中国测绘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重要嘉宾

分论坛十三

 

 

智图跨越时空 慧创地图文化

 

 

 

 

 

 

承办单位:中国测绘学会边海地图工作委员会

                 中国测绘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

主持人:韩昭庆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时   间:10月29日(星期四)下午14:00-17:30

地   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C301室

 

 

主持人:韩昭庆

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职务/职称:教授

 

 

主讲人:王家耀

个人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时空大数据技术研究院院长

报告题目:边海地图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致辞

 

 

主讲人:张志华

个人简介:张志华,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院长,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首批国家注册测绘师,山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自然资源部地理信息智库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理事长。致力于地理信息与文化创意的融合,推动地图文化产业纳入国家十三五测绘战略规划,建设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制作丝艺、纸质、陶瓷等系列2000余种地图文化作品,举办各类创新型活动及地图文化科普公益活动,发起全国地图文化节、促使地图文化首次进入大学教材。倡导“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交流。在国际制图大会上多次获得至高奖项,引领中国地图文化走向世界。

报告题目:文化之美 地图之美 美美与共——浅谈地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报告简介:纵观人类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地图与文化相伴而生,地图的起源、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与社会、经济特别是文化的发展脉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代地图文化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在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时代大背景下,应更深层次的挖掘地图文化的内涵,以地图诠释文化,用文化解读地图,探讨地图文化之美,研究地图文化之精髓,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地图文化。

 

 

主讲人:汪冰

个人简介:汪冰,湖北省地图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十一五”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贡献奖获得者。研究领域立足专题地图(集)设计与编制,专注地图数据库应用技术研究,致力于地图创新,主持设计了《2019中国·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地图》《湖北省地图集》《湖北省三维地图集》《湖北省湖泊图集》《湖北省系列城市地图集》等。

报告题目:地图上传递的城市历史和文化

报告简介:地图在漫长的发展衍变过程中,传递着特殊的文化信息,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地图文化可将城市发展的文脉展现出来,立体充分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元素,挖掘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了文化传播,推动城市的文化繁荣。

 

 

主讲人:陆发春  

个人简介:陆发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安徽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法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冷门绝学与国别史”专项“清代安徽舆图整理与历史地图编绘”,安徽省党史研究院地方志研究院重大项目《安徽抗日战争志》等项目。

报告题目:由历史地图认识地域历史

报告简介:如果说现代测绘技术是人们认知当下自然和社会环境重要手段,那么对以往历史的认识则离不开历史地图,并且愈来愈表现出强大张力。首先,由历史知识生成来看,“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图,经也,文,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郑樵《通志》)图文并茂、相辅相成的图文史书表述方式是中国古典时代历史编纂的传统。其次,中国古代对于舆图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定位,是我们今天认识既往历史不可忽视的另一个维度。由当下认识历史的学术资源来看,目前存世的中国传统舆图中,让我们可以看到既有十分精美直观的绘画式地图、计里画方的方志地图,也有近代测绘技术引进后的早期附加了经纬度的过渡形态的近代地图。即使我们以今天所谓“科学”观念来评价这些地图,我们也应该不可缺位的反思,如何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设置的地理要素、所要表达的地理世界、人文景观等,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化历史、探索历史的过程。梳理现存与地域社会密切相关的舆地图的内在脉络,有助于今人深化对地域历史的认识;而历史地图编绘本身即是当代对于过往历史认知的一部分,每一幅历史地图的编绘都是对历史认识深化的进阶。报告以遗存的安徽省域图幅为则例,强调通过历史地图去认识安徽历史,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很有价值,值得历史地理学界和测绘人去尝试。

 

 

主讲人:方芳

个人简介:方芳,硕士,中国地图出版社地图文化与生活出版分社高级编辑。长期从事书籍设计、信息设计以及地图的创意性表现方面的工作与研究。

报告题目:人文地图视觉表达的探索

报告简介: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地图的视觉表现形式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地图不仅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更是人类认知、思考世界的输出方式,是文化的载体。人文地图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文化特征。与以数据见长的信息类专题具有清晰、明确的逻辑结构不同,人文类专题的边界更为模糊和感性,内在的逻辑结构更为复杂、多元,甚至充满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报告以人文地图为立足点,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人文专题从内容到形式、从内在逻辑到外在形象的表现手法。以地图为媒,为文化画像,描绘出人文类专题的内涵,进一步展现人文地图的魅力和创新力。

 

 

 

主讲人:韩昭庆

个人简介:韩昭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研究领域有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史及中国地图史。出版《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1999年)和《荒漠、水系、三角洲_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2010年),译著《万物并作: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与展望》(201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地理学报》、《复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报告题目:从鱼鳞图的产生、绘制特点及演变看我国现存古地图的准确性问题

报告简介:鱼鳞图系我国地籍图的旧称,因构成图面内容的分幅图及各图间连缀起来的方式形似鱼的鳞片而得名。据现存史料分析,鱼鳞图绘制最早起源于南宋绍兴时期官方主导的土地清丈,并延用至民国时期。由于鱼鳞图册作为地籍管理和征收赋税的依据,故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探索历史时期鱼鳞图的绘制、内容及演变的过程可为我们理解现存古地图的准确性问题提供一个可行的解题思路。

 

 

主讲人:徐永清

个人简介:徐永清,中国测绘学会理事、边海地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发展研究工作,2018年退休。高级记者,著有《登峰造极·珠穆朗玛峰测量记》《地问集》《南海图记》《钓鱼岛图志》《珠峰简史》《地图简史》等。

报告题目:珠峰测绘三百年

报告简介:历史老人攥着一把卡尺和一支绘笔。从1708年清初大测绘,到2020年中国开展的珠峰测量,人类认知珠峰的历史,最早是从仰视其高度、描绘其地形地貌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历史也是一部测绘史,已经有300多年。应该说,珠峰的测绘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对世界最高峰的认识过程。

珠峰地图的绘制,对于人类深化对大自然的认识,对于了解攀登世界之巅的路径,无疑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珠峰高度的定位,对于研究地球地壳运动、自然环境变化、气候生态变迁等,都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绘制珠峰准确的地图,就是在绘制人类勇攀高峰的壮丽画卷。测量珠峰的精确高度,实际上,也是在测量人类科技高峰的高度。